细胞外囊泡的荧光、磷光、磁共振对比和放射性示踪标记
细胞外囊泡的荧光、磷光、磁共振对比和放射性示踪标记
导语
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期刊 Chem. Soc. Rev. 上的文献:Fluorescent, phosphorescent, magnetic resonance contrast and radioactive tracer labelling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
概要
本文综述了细胞外囊泡( extracellular vesicles,EVs )的荧光、磷光标记和示踪对于揭示其生物学、病理生理学以及潜在的诊断和*疗用途的重要意义。评估了各种标记策略,如脂质膜、表面蛋白、管腔、核酸、放射性核素、量子点标记和基于金属络合物的染色剂,用于可视化和表征EVs。用荧光亲脂性染料直接标记是简单的,但通常缺乏特异性,而表面蛋白标记具有选择性,但可能影响EV -细胞相互作用。Luminal和核酸标记策略各有优势和挑战。每种标记方法都有优缺点,需要根据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探针和技术,但新型四核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作为磷光探针具有较强的磷光性、选择性染色和稳定性。未来的研究应优先考虑设计新型荧光探针和标记平台,以显著提高EV标记的效率、准确性和特异性,同时保留其组成和功能。减少假阳性信号和探索多模态成像技术的潜力对于全面了解EV至关重要。
不同哺乳动物细胞外囊泡生物发生机制的示意图。EVs是在特定的细胞应激信号下释放的。不同的EV亚群具有不同的分泌模式。外泌体是一种内吞来源的小膜性囊泡,起源于晚期内体膜( MVBs )的内向出芽。微囊泡( MVs )通过直接向外出芽和质膜裂变分泌。外泌体和MVs可以携带生物分子货物进行细胞间的对话和相互作用。凋亡小体在诱导细胞凋亡后从质膜上释放出来,包含各种细胞内片段和细胞器。肿瘤微粒体( Oncosomes )是一类直接从正在进行阿米巴样运动的迁移肿瘤(肿瘤)细胞的质膜上出芽,并能转移致癌分子货物以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大型EVs。其中,迁移体是细胞迁移后分泌的,其具体功能尚未阐明。
参考文献:DOI:10.1039/D2CS00238H